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2012/12/23 美國步入拼老爸而非拼技能的時代?
前一篇PO文談到台灣外銷接單雖多,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經濟利益是與國內民眾無關,其實這個現象也不只存在於台灣,美國更是這個現象的先趨。最近克魯曼就提出了一個圖形,說明美國企業盈餘年年增長,但是美國勞工收入佔GDP的比重卻節節敗退,尤其2000年後更是明顯下滑,表示經濟利益集中於資本家,而勞工獲益很有限。若是從比例來看,可以說2000年後美國的經濟資源是明顯往資本家集中,也可以說是財富重分配的過程中,大部份財富是分給資本家,勞工所分配到的比例遠少於2000年之前。相較之下,台灣過去14年除了二年之外,也是經濟年年成長,企業獲利也是逐年增加,但是勞工的實質薪資卻坐了時光機回到14年前,與美國很類似。
2000年後美國企業流行 outsourcing,很多工作機會被新興國家的勞工取代,因為可以cost down,這件事對美國企業有利,但是對美國勞工可就不利了。結果就是美國企業在新興國家開疆闢土,大有斬獲,美國撓工卻獲益不多,最後是肥到了資本家。台灣也類似,這10幾年來台商大舉到大陸設廠,工作機會也漸漸被大陸的勞工所取代,結果也是肥了資本家,卻不利於國內勞工。於是乎,財富更加集中於資本家,貧富差距拉得更大。這就是全球化的後遺症。只是如果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雖然對美國、台灣的勞工不利 ,卻對新興國家、大陸的勞工有利,他們得到了較多的財富分配,這是大家常忘記的部分。
不過這篇文章的論述有很多問題,大家看了之後還要多思考,不要照單全收。
2012/12/23 11月海外生產比率51.7% 再寫新高
雖然三角貿易的差額也會算進國內GDP,對台灣 "經濟成長率" 有貢獻,然而這個差額,對國內民眾貢獻不多,對提振國內經濟只怕只有 "帳面" 上的助益,國人並無法享受到實質上的經濟利益。因為這筆差額不會產生工作機會,也不會成為薪資流入受薪大眾,當然,就更不可能幫助內需市場了。
於是乎,我們看到企業獲利,卻看不到年輕人找到工作,也看不到薪資成長,反而是扣除通膨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已倒退到比14年前還低。林麗貞說對了一句話,國內企業海外生產比例有多高已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尋找下一個可以在國內興起的產業,維持國內的生產力與競爭力。
於是乎,我們看到企業獲利,卻看不到年輕人找到工作,也看不到薪資成長,反而是扣除通膨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已倒退到比14年前還低。林麗貞說對了一句話,國內企業海外生產比例有多高已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尋找下一個可以在國內興起的產業,維持國內的生產力與競爭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