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中策借殼易主買南山 炒股?掏空?轉賣? 陳沖:保險法密切規範





博智金融莫測高深 , 以致沒有人知道究竟這是私募基金來炒股 , 還是真的有心來經營?以今週刊公佈的博智金融股東結構來看 , 實在難以相信是有心要長期經營 , 博智金融要是自認被冤枉 , 應該好好提升自己的透明度 , 而不是ㄧ邊大呼冤枉 , ㄧ邊又不針對大家的疑慮提出明確的澄清。

不過今周刊的大動作也讓我吃了一驚 , 有一點事先選擇立場來報導的感覺 , 從頭到尾自顧自地說故事卻沒有訪問當事人 , 主管機關等。我想讀這篇報導也要有自己的觀點 , 不要隨便被媒體左右。



博智、中策標下南山人壽事隔逾 1周,投審會還在就買家適隔性進行審查,但今(21)日媒體報導傳出,中策「借殼」,股東結構大幅易主而買下南山人壽,恐有涉嫌炒股、掏空、轉賣之虞;對此,金管會主委陳沖今日表示,「借殼」若依香港法律來看並不違法,至於掏空等疑慮,陳沖強調,等買家真正經營後,一切照保險法來規範。而博智金融則重申,所有交易資金都是永續資金,且對南山人壽經營有長期的承諾。

據媒體報導,買下南山人壽的博智金融團隊中,其中 8成資金來自香港掛牌公司-中策,而中策只是一家資本額僅 2億元港幣的公司,過去以經營電池為主,股價也只有0.15元左右,但就在今年 6月 8日,中策公告將以每股 0.1港幣的價格,發行780億股的新股(可轉換公司債) ,因為這個數字實在太大,發行完成後,原有股東股權只剩 2.05%,此增資動作透過大量發行新股,把原有股東幾乎全部洗出場,所以引發「借殼」上市之虞。

不僅如此,市場更傳出,如果南山人壽落入博智、中策手裡,其可能的結果有三,一是,買主透過中策在香港炒股獲利,二是,資產可能被掏空、三是,可能被掏空後賣給其它買家。

博智金融對此鄭重否認,強調去(2008)年年底 AIG宣佈將賣出南山人壽 51%股權,所以博智金融以10億美元成立了,但今年 4月, AIG改口要將南山人壽股權全部賣掉,因此博智在資金不足下,與中策合作,透過發行可轉換公司債方式增資,主要就是看好南山人壽的遠景,絕對不是玩私募基金的手段。博智金融重申,所有交易資金都是永續資金,且對南山人壽經營有長期的承諾。

而主管機關金管會主委陳沖則表示,中策發可轉換公司債是原始股東不認,而找新的股東來認,陳沖說:「基本上這是一種財務工程的方法。」說把原來股東「洗掉」,但其實原來股東也不認啊,所以無所謂洗不洗掉問題。

借殼上市方面,陳沖指出,若中策依照香港當地法律,順利完成發行新股動作,這樣的過程香港交易所、證基會都能夠接受的話,表示符合香港法律,陳沖說:「我們不用對別人容許的法令做價值判斷。」

至於是不是要有炒股、掏空、轉賣南山之嫌,陳沖表示,就保險公司來講資金運用,保險法第146條到146條之 5,都有詳細規定,將來他(博智)真的來台灣經營後,整個資金運用都要按照規矩來做,金管會也會依照保險法相關規定會處理,一切照規矩來。

而關於外界關切的博智、中策股東結構,外界言之鑿鑿這次的南山併購案,背後另有金主隱身其後,這個人就是中國股市梟雄-肖建華。博智金融強調,AIG和財務顧問摩根士丹利在賣南山人壽之前,都有對博智、中策進行過實地查核,確認資金來源和股東結構都不含中資,且目前主管機關已進入審查,所以目前不便回應,待事情更進一步後,博智一定會再對外詳細說明。

博智金融重申,在整個投標過程,博智金融與中策集團已經提供股東相關資訊給美國國際集團 AIG及其財務顧問,充份證明並無來自中國人士,亦無中國資金來源。同時博智表示,如果有任何意圖操作相關訊息,博智金融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中港炒家連手設局 400萬保戶權益不保

南山人壽交易黑幕

/撰文/劉俞青

揭開中策真面目,其實只是一家資本額僅二億元港幣的公司,過去以經營電池為主,股價也只有○‧一五元左右,但就在南山投標前四個月,也就是六月八日當天,中策公告將以每股○‧一港幣的價格,發行七八○億股的新股(可調換股權),因為這個數字實在太大,發行完成以後,原有股東股權只剩二‧○五%,換句話說,這個大幅增資的動作,其實就是市場俗稱的「借殼」,透過大量發行新股,把原有股東幾乎全部洗出場,而認購新股的股東,是中策表面上看起來的新老闆。

買家來歷不明/誰才是真正的新老闆?

不過,外界言之鑿鑿這次的南山併購案,背後另有金主隱身其後,這個人就是中國股市梟雄肖建華。根據瞭解肖建華的人士透露,其實這份配股名單,還是可以依稀看到肖建華幕後操刀的痕跡。例如第一大股張松橋就與肖建華熟識,而名列第九的歐亞平和肖建華的關係更為親密,據消息人士透露,兩人私交甚篤,曾聯手打過江山,至於外界質疑香港這幾大富豪們有必要買肖建華的帳(為其出面)嗎?這位人士意有所指地說「不要忘了,肖建華背後最大的支撐就是來自曾慶紅,而當年曾慶紅的責任分工,就是主管港澳兩大行政區,在香港人脈驚人」。

「新中策」的股東名單看起來非常壯觀,名列第一的是素有「重慶李嘉誠」之稱的張松橋,此外,香港幾大知名富豪包括劉鑾雄、鄭裕彤等都列名榜上,而第四大股東任德章,據香港媒報導,他以炒作低價股聞名,與香港股市有名的「殼王」龐維新關係密切,過去曾因炒股,被香港證會罰款。

翻開中策十五大自然人股東,有多位是炒股高手,光是炒股而被香港證監會處分的就有三人,除了任德章之外,還有,專業投資人谷保順,前結好投資公司持牌代表甄志平,也都因炒股被證監會處罰,另有借殼大王孫粗洪也隱身其中,這些雜牌軍組成的名單,就是表面上未來中策的新股東,也將是南山人壽的可能老闆。不過,老闆頭銜還沒正式當上,因為中策與博智聯手標下南山消息出來,中策股價立刻漲到○‧三七港幣,這些股東們立刻現賺二七○%的報酬。

不過,據指出,這些富豪們到底只是暫時掛個名,等新股上市之後就獲利了結出場,而幕後真正的金主最後才要現身接手股票?還是真的有心要投資南山人壽,就看這些富豪們最後有沒有出任中策的董事,應該就可見分曉。因為如果真的有心投資還成為前幾大股東,沒有理由不出任董事為公司把關,但一旦出任董事,所有股票進出都得報備,如果只是掛名幫忙的性質,自然不想這麼麻煩。
落入炒家手裡/南山人壽前景堪慮

肖建華到底有沒有躲在中策的背後下指導棋,或許還需要一點時間證明,但可以確定的是,中策公司被這些台面上的大股東們借殼成功之後,和博智一起吃下南山人壽,未來,南山將成為這家「新中策」名下唯一的資產,簡單地說,台灣的南山人壽搖身一變,立刻變成一家在港股掛牌的上市公司的孫公司,代號○二三五‧HK。

這場精心布局一年之久的大戲,台面上,是一家「博智金融團隊」買下南山人壽,但實際上,肖建華幕後著力甚深,而從此南山人壽成為港股,台灣金管會管得了多少?令人憂心。

南山人壽是一家資產高達一‧五兆元的保險公司,背後代表台灣四百萬保戶的保單安全,以及超過三萬六千名員工的家庭生計,但如果南山真的交到博智和中策這兩個買主手上,前者沒有事業、沒有員工,沒有經營保險公司的經驗,在台灣連間辦公室都沒有,而後者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不受台灣資本市場的規範,金管會主委陳沖在揭曉前曾經說過,「七年之內,南山的股權不得移轉」,但卻沒有料到,買家用控股公司的形式持有,未來,中策持有南山或許可以七年不變,但誰能阻止中策這家上市公司在市場上做股權買賣?買主只要出脫中策股票,南山真正的老闆是誰?沒有人會知道。

據熟悉金融操作人士指出,如果南山人壽落入股市炒家手裡,後果堪慮,其可能的結果有三,一是,買主透過中策在香港炒股獲利,二是,資產可能被掏空、三是,可能被掏空後賣給其它買家。

童話故事中,披著羊皮的狼,隱身在肥羊之後,正一步步悄悄逼進,如今,負責最後審查的金管會主委陳沖,到底會如何把關,全民都在看...(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670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社論》金管會對博智併南山應持之原則
( 2009/10/27 09:00 時報資訊 )
工商時報 美國AIG集團將子公司「南山人壽」賣給「博智金融團隊」,賣方 是世界知名的金融保險集團,交易標的是我國第二大的壽險公司,而 成交金額21.5億美元則是台灣史上最大的金融併購案,但是買方是誰 ?身份不明。

上述條件的彙總,營造一個繪聲繪影的環境:立法委員質疑買方是 「中資入侵」;某周刊直指買方是中國與香港的股市炒家,設局炒股 和掏空南山;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則說:「入主南山,不能賺了錢就 跑」。諸多傳聞讓400萬名的南山保戶寢食難安,更讓3.6萬名的南山 員工躁鬱焦急。

值此混沌未明的當口,為避免一場可預期的保單解約潮之發生,此 時金管會應該出手掌控局面。首先應該宣布:「買方身份透明化、資 金來源透明化是核准南山人壽股權移轉的前提條件」。亦即「博智」 是誰?來者何人?博智應該自白,如果說不清楚或根本不願意表白, 金管會基於保護南山保戶權益的立場,理應駁回此案,請AIG另覓買 家。

博智金融團隊是由香港上市公司「中策集團」出資八成、「博智金 融」出資二成所組成的一個團隊。所以,交易資訊透明化的第一步是 :揭露中策與博智金融的股東身份、投資金額,以及資金籌措管道。

此乃博智團隊必須主動提供的資訊,因為被併購的南山人壽雖然在境 內,但是買方博智卻在境外,賣方AIG也在境外。兩個境外公司買賣 一個境內公司,金流自始至終在國外發生,也在境外完成,此時就算 金管會有通天的本領,也不可能查得清楚金流的來龍去脈,所以博智 有揭露相關資訊的義務。

如果這些交易資訊無法透明化,南山保戶自然缺乏信心,而保險公 司重在誠信,一旦無法取信於保戶,解約禍端就尾隨而至,屆時保險 公司絕對禁不起這樣的動盪,就像任何一家銀行都禁不起擠兌風波一 樣。萬一金融的安定性因此發生問題,這樣的結果絕非金管會所樂見 。

其次,博智是否為私募基金,有無永續經營的理念?此乃金管會審 查博智之適格性時,不能不考量的因素。法律上雖然不禁止私募基金 併購金融機構,但是私募基金以財務槓桿進行融資併購後,全力榨取 公司利益,在短期內獲利、了結、出場的本性,實在不適合經營金融 事業。金管會除非萬不得已,也從來沒有核准過私募基金入主銀行業 與保險業。今之南山人壽的財務健康,絕無萬不得已的窘境存在,有 何道理需要同意私募基金接手? 從博智併購南山的財務安排中,不難察覺其中確實隱含私募基金慣 用的特殊策略。證據之一是:博智將持南山的股票向國內行庫融資2 00至250億元,金額約占併購價金的三分之一。此一聯貸案的主辦行 是合庫與一銀,利率高達5.27%,而主辦行的管理費則是1.8%。證 據之二是:曾有報導指出,博智入主南山後,南山將會上市,屆時博 智會在市場上釋出三分之二的股份,自己保留三分之一的股權,繼續 控制南山的經營大政。結合這兩項資訊得知:博智併購南山的三分之 二價金,在南山上市後就可以回收,剩下的三分之一價金是拿南山的 股票向國內銀行團質借來的。

所以,這場投資不僅是一樁「無本生意」,投資人還能賺進南山的 溢價、南山的經營權和南山1.5兆元資產的控制權。至於台灣能賺到 什麼?沒有一毛錢的外資會流入台灣,反而有7.5億美元的併購價金 要流出國門,其中的三分之二取自股市,剩下的三分之一源自國內的 銀行團;明顯獲益的是,參與聯貸的銀行有優渥的利息收入,特別是 主辦行合庫與一銀。


金管會為了防堵融資併購之弊,銀行局副局長曾經說:「銀行貸款 成數最高不得逾6成」。這項條件,博智合格,因為博智只打算融資 3至4成。

金管會為了確保買方長期經營南山,陳(沖)主委說:「買南山, 至少要經營7年」。這項條件,博智也合格,因為根據哈佛大學商學 院的研究,私募基金的經營期程是5至6年,如果博智真的是私募基金 一族,現在承諾多經營一年,何難之有?所以,金管會所試擬的條件 ,博智完全及格。

既然如此,南山股權移轉的審理是否因此無計可施?不然,因為金 管會委員林國全即曾表示,審查原則是:「最終受益人是誰?資金來 源為何?是否影響國內資本市場?是否為短期經營?」所以,金管會 無需將核駁之責任託付經濟部投審會,因為投審會定下神來,回過頭 去還是要金管會出具意見。準此,金管會的決定才是最終決策。

智慧解決南山股權移轉案的方法是,博智澄清疑點,遭疑之處,立 即辯白;而金管會則應負起保障保戶權益與金融穩定的責任,站穩立 場,公正審查,果斷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