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2012/8/6 “中國制造”真的在轉移海外?



雖然中國仍然挺住人民幣不升值,但是中國透過提高工資的方式 "內部升值",逼得廠商不得不轉型,勞力密集的低端製造業只能選擇離開,或是往工資更便宜的內陸移動。這樣的轉型是否能夠成功尚在未定之天,但至少把轉型壓力確實壓在內地廠商。


而台灣長久來的做法是什麼 ? 又有甚麼影響 ?




台灣政府採取的對策都是幫廠商壓低國內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刻意貶值、壓低工資、壓低油電價,好讓廠商壓低生產成本。但付出的代價是扭曲國內資源,廉價輸出國內生產要素,生產要素被刻意壓低的空間,是全民一起用降低所得來付出的。也就是全民一起降低所得,好讓歐美民眾消費更多。


另一方面,政府為廠商壓低生產要素價格,廠商轉型升級的壓力是被移轉到受雇人員身上,而非廠商身上。由於一有競爭壓力,就利用貶值壓低生產要素價格,生產要素必須維持原有生產力,但是只能得到更低的報酬,或是得到同樣的報酬,但是要提供更高的生產力。所以可以說,是把升級壓力移轉給生產要素,而非廠商。


誠如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史賓賽在新書裏所說的,新興國家刻意貶值,會把自己國家鎖在低層次產業中,而無法向上升級。資源被政府過度扭曲後,通常都是弊大於利,偏偏大家都會要求政府做些什麼來「救經濟」,往往也讓資源使用更為扭曲。


“中國制造”真的在轉移海外?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 2012-08-06 
奧運會期間和我國選手奮勇奪金一樣匹克體育、淄博陶瓷等“中國制造”產品為倫敦奧運會增色不少顯示出海外擴張的強勁勢頭。然而近來不少“中國制造”又在加速外逃至東南亞等勞動力更為便宜的地區有人甚至稱之為“離歌”四起。
擴張加速品牌影響漸強
“中國制造”在奧運會用品上可謂獨領風騷。根據奧運會官方網站信息倫敦奧運會900項不同種類的奧運官方紀念品中“中國制造”占到65%。
奧運會只是“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集中體現之一。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已達到19.8%超過美國的19.4%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
然而“中國制造”已不僅滿足於做幕后英雄這次我國品牌匹克與新西蘭、斯洛文尼亞等7支奧運代表團簽約簽約的代表團數僅次於國際品牌耐克和阿迪達斯。361°、鴻星爾克等品牌也都贊助了多個國家的奧委會。
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在世界并購市場上動作頻頻。今年以來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廣西柳工并購東歐最大的波蘭工程機械企業HSW的工程機械事業部、山東重工獲得全球豪華游艇巨頭意大利法拉帝集團75%的控股權……
有數據顯示我國企業今年上半年共完成海外并購60起,涉及金額194.20億美元,同比增長23.8%。而據摩根大通的一項統計,早在2010年上半年中國作為收購方的并購交易額,已排在美國之后居全球第二位。
“外逃”顯現經營壓力增大
在青島、威海等地記者感覺到了“中國制造”向外轉移的態勢。原本看重中國廉價勞動力的一些韓國企業開始考慮如何向東南亞等勞動力更為廉價的地區轉移。1994年在威海建廠生產佛龕的暎林企業董事長姜永逸說最近三年工人工資水平以每年20%的平均速度增長大大高於經濟發展的速度和企業能承受的程度。
不僅在青島在全國不少地方都感覺到了這種壓力。阿迪達斯宣布將在今年10月關閉其在中國蘇州的最後一家自有工廠,而這一工廠已是目前阿迪在中國的唯一一家工廠;我國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基地義烏,已逐步向半成品集散中心轉變。東南亞國家、“金磚國家”等發展中國家的客商把其運回國內組裝。
商務部數據顯示外商直接投資(FDI),自去年11月份以來只有5月份同比出現0.05%的短暫同比正增長,其他月份均為負增長。其中6月FDI同比回落6.87%,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以前外資青睞的“中國制造”優勢已明顯轉向。
轉型“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一邊是“中國制造”影響力增大,一邊是不斷“外逃”,中國制造業到底將走向何方?
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說,一些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明顯的梯度轉移性,從美國轉至日韓、再由日韓轉至中國,現在再到東南亞。哪里勞動力及資源有優勢就會轉向哪里。
長期研究國際經貿關係的山東財經大學教授王蔚認為,“中國制造”品牌擴張和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并不是一個層次。前者是“做強”的表現,后者卻是競爭“淘汰”。是中國經濟轉型及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典型體現。但在經濟增速下滑背景下,也不能忽視傳統制造業萎縮對就業等方面的影響。
“雖然發展服務業或是新興產業十分重要,但目前來看制造業等實體經濟決不能忽視美國的‘再工業化’,就說明了這一點,但保住制造業決不能再靠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鐵崗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