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對稱降息" 意在資源重分配,更企圖緩解資金緊縮
中國政府最近一個月內連二次降息,6月7日降息一碼,7月5日又降息一碼,把存款利率由 3.5%調降二次變成3%,貸款利率由 6.56%調降為6%。但是這二次降息是有玄機的,就是所謂 "不對稱降息"。新規定銀行可以將存款利率提高到基準利率的1.1倍,而貸款利率所容許的浮動區間也原先的0.9倍調整為0.8倍,第二次降息時將貸款利率放鬆到0.7倍。在這樣的結構下,存款利率明降暗升,貸款利率則是調降,壓縮銀行的獲利。
這怎麼說呢?原先中國銀行的利差是這樣算的:
貸款利率 = 貸款基準利率 6.56% x 容許浮動區間 0.9倍 = 5.9%;存款利率 = 3.5%;銀行利差 = 5.9-3.5 = 2.4%。
二次不對稱降息後,利差是這麼算的:
貸款利率 = 貸款基準利率 6.0% x 容許浮動區間 0.7倍 = 4.2%;存款利率 = 3.0% x 容許浮動區間 1.1倍 = 3.3%;銀行利差 = 4.2-3.3 = 0.9%。
很明顯銀行利差由2.4%縮減為0.9%,利差降幅為62.5%,無怪乎中國金融股大跌了。而消失的利差為 1.5%,這 1.5%的利差等於還給銀行的借款人與存款人了。尤其是借款人的成本,從6月以前的6.56%降到現在的4.2%,足足降了1.7%,利息負擔減少了將近26%。
過去中國銀行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銀行獲利佔所有上市公司的一半,中國政府此舉等於是要求銀行把獲利吐出來還給企業。這除了是資源的重分配,還有一個用意就是在解決中國境內資金緊張的狀態,降低企業每月的利息支出,等同直接發現金給企業,用這個方式緩解境內資金緊縮的問題。
這個做法是否有用呢?大家都知道,中國大企業不缺錢但是銀行拼命借錢給他,而中小企業缺錢但是銀行不願意借。中國政府雖然希望能寬鬆市場資金狀況,但是如果中間的金錢仲介單位 - 銀行 - 不願意借錢給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資金緊縮的狀況仍然無法緩解,卻徒然降低大企業的利息負擔,變相鼓勵錢多的大企業進行無效率的投資,製造更多泡沫。
2. 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爭取資源能力的差異擴大中
近期各國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紛紛公布,中國的 PMI 特別有特色,因為有官方版本與匯豐版本。二種版本的 PMI 數據升降方向不盡相同,最普遍的說法是官方版的 PMI 調查對象涵蓋較廣,特別是涵蓋官方色彩濃厚的大型企業,這些企業營收龐大,佔整體企業營收權重較高,因此官方的PMI數據比較偏向大企業的經狀況。而匯豐較難取得官方企業的資料,其調查對象偏向中小企業,所以匯豐的PMI比較偏向中小型企業。
過去一年這二種版本的 PMI 出現相反的走向,官方版的 PMI 多數維持在榮枯臨界值50以上,而匯豐版PMI多數在50以下,這是否說明大型企業在中國因為比較容易得到官方資源,因此較能對抗不景氣,而中小企業在中國體制下較難爭取到資源,因此較無法對抗不景氣。對應上面關於 "不對稱降息" 的分析,顯然最缺資金的中小企業仍然很難受惠於人行的降息。也就是說,中國官方的貨幣政策,在中國獨特的體制下,不容易貫徹到最需要,同時也是最缺乏資源的中小企業。
3. 貨幣供給不足才是事實
今年5月底亨德森全球投資 (Henderson Global Investors)的報告指出,G7和七大新興市場國家 (E7)的實際M1在去年11月達到5.1%,而今年4月已下挫至1.6%。這項數據急遽下滑,說明商品價格暴跌的原因。而中國貨幣數據下挫最為嚴重,4月份的狹義貨幣M1下挫至歷史低點,實際M1餘額自去年11月以來持續減少。
從M1的變化來看,充分說明中國今年一直遭遇貨幣緊縮的困擾,也就是流動性不足,這也說明為什麼中國股市會呈現破底走勢。由於中國官方還在打房,再加上2008年四兆人民幣救市方案產生許多後遺症,這次官方在放鬆貨幣以及財政刺激政策上變得十分謹慎。這段時間雖然中國二度調低存准率,顯然遠遠不夠。只要簡單從M1的走向就可以判斷中國一樣處在去槓桿的過程中。
4. 外匯占款造成存款流失,讓資金更緊俏
外匯佔款是中國人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人民幣,所以當央行收購越多外匯,就必須投放更多人民幣到市場。由於中國貿易順差巨大,加上中國人行為壓低人民幣匯率而買進的外匯數量也很龐大,由這二者所產生的外匯占款已成為中國增加貨幣供給的重要來源。
然而因為歐債危機,去年第四季中國的外匯占款出現少見的流失,也就是外資為因應歐債動盪而撤資。今年第一季外匯占款轉正成長,但是4月又變成負成長,5月右轉為正成長,外匯占款增加了234億人民幣。
從去年第四季以來的外匯占款即呈現停滯狀態,由此可知,中國貨幣供給的源頭停滯,中國市場自然會遇到缺乏流動性的問題。除此之外,申銀萬國針對5月份的外匯占款做了分析,5月份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和貿易順差分别為92.億美元和187億美元。新增外匯占款减去“貿易順差+FDI”所計算出來的“熱錢”為-1535億人民幣左右。也就是5月份約有1500億人民幣流出中國。貨幣供給的源頭停滯,投資中國的短期熱錢又撤離,可見資金緊縮的狀況。
5. 信貸需求不足,中長期貸款比重下降
今年3月以來不斷傳出中國信貸需求減緩的聲音,截至目前統計,6月份中國四大行 - 工農中建 - 的新增貸款大約1900億,不及1~5月平均2000億。其實這些新增信貸有許多是硬撐出來交業績的,因為短期貸款比例大幅提升,長期貸款比重卻下降。例如今年中國4月份新增的信貸,中長期貸款的比例已經由以往的50%降低為30%。
去槓桿的背景造成信貸增長不足,亦即還款增加速度大於借款增加速度,於是信貸增長明顯縮小,造成釋放至市場的資金縮減。另一方面,還款來源是存款或是變賣資產,還款速度加快表示銀行也面臨存款消失的問題,而房地產與股票價格應該也易跌難漲。所以銀行存款的減少,除了來自外匯占款下降,也來自經濟體內去槓桿的行為。
在這裏總共用5個面向談了中國在去槓桿下的貨幣緊縮問題,忠實記錄一個國家在去槓桿下可能遭遇的資金狀況。要看經濟是否能夠回穩,股市能否止跌,資金是最可靠的指標。這裏所列的幾個指標都是值得持續追蹤的,值此全球主要國家的經濟都在收縮時期,我們甚麼時候才能重返經濟成長?在這期間股市是否可能有一些中短期的波段?我想,這裡的資金指標,會提供可貴的線索。
75%存貸比指標有望取消 貨幣供給嚴重不足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經濟參考報) 2012-07-05
記者獲悉,今年6月20日,銀監會再次召集商業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針對存貸比管理和同業業務發展召開座談會,會上相關各方交流了有關情況
日前,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透露,中國銀行業新資本監管標準已正式發布,而與之配套的新流動性風險監管標準也將擇期出臺。7月4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接近銀監會的權威人士處獲悉,目前新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標準還未公布,但有關各方已初步達成共識,即在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中取消75%存貸比這一硬性規定,但是存貸比監管仍將作為銀監會對商業銀行日常考核的一項內容。
從當前國內經濟形勢看,多位銀行業人士認為,75%的存貸比監管標準需要松綁。經濟學家滕泰表示,“經濟增速下滑與金融管制、貨幣抑制有極大關係,所以,并不是流動性充裕,而是貨幣供給嚴重不足,最典型的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能夠獲得的資金遠遠不夠,而且獲得資金的價格也是偏高的。”
“今年以來,銀行業中長期貸款增長低迷,但所謂的信貸需求不足其實是個偽命題。事實上,20%的存款準備金率、央行額度管理窗口指導、銀監會存貸比三道"緊箍咒"緊縮資金,金融抑制導致真正的金融資源不能發揮作用,因此,解除金融抑制非常必要。”滕泰進一步分析稱。
去年10月,銀監會就《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公開征求意見,在這份征求意見稿中規定,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包括: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例、存貸比和流動性比例,其中要求“商業銀行的存貸比應當不高於75%”。
記者獲悉,今年6月20日,銀監會再次召集商業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針對存貸比管理和同業業務發展召開座談會,會上相關各方交流了有關情況
“今年以來,外匯占款的增長情況持續不樂觀,對於銀行而言就意味著很大一部分存款加劇流失,因此,大多數商業銀行存貸比逼近監管紅線將成為不可改變的趨勢。”華創證券研究部副總華中煒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尚福林在2011年12月經濟形勢通報會上公布,截至2011年9月末,日均存貸比超標的商業銀行共有64家。有機構測算,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如果未來熱錢不再流入,外匯占款增速繼續下降,2012年的增量存貸比則將達到85%,未來存貸比將不斷上行,將導致存款的現金流不足以支持信貸的增長。
記者獲悉,今年6月20日,銀監會再次召集商業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針對存貸比管理和同業業務發展召開座談會,會上相關各方交流了有關情況
事實上,各家商業銀行對於75%存貸比放松呼聲已久“現在中國銀行業的存貸比水平已經高於2009年年中水平(當時為刺激信貸投放,監管部門放松了一些金融機構的存貸比監管指標)。目前,存貸比不僅直接對貸款構成了制約,而且直接加劇了銀行上浮存款利率以試圖留住貸款的努力,資金成本的上升會構成降低貸款利率的障礙,因此,存貸比指標監管的調整必須根據當前實際情況跟進。”興業銀行(601166)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稱,“實際上,縱觀全球,中國銀行業的存貸比指標之低,在全球可查到的數據中居於倒數第二位,并且,巴塞爾委員會根本沒有納入存貸比指標表明,指望存貸比指標來有效避免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并不是非常有效的。”
魯政委認為,如果貸款利率的下調是為了刺激企業信貸需求,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是為了刺激銀行信貸供給,那么,放松存貸比指標則是促進信貸結構調整,完成“供需銜接”、保持貸款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手段。
今年3月份,有消息人士透露,銀監會對工、農、中、建等四家大型銀行的腕骨(CARPALS)動態風險監管指標進行了調整,提高了部分大行的存貸比目標值。其中,工行和建行的存貸比目標值分別由去年的62%和68%上調至2012年的63%和70%,中行維持不變,即72%;農行小幅調低,即57%。
理論上,銀監會當時的調整意味著四大行可釋放的信貸資金量有所增加,但銀監會按季按年調整存貸比目標值,并不意味著75%的存貸比底線發生了動搖。
盡管監管部門一直強調75%的存貸比監管要求是控制銀行流動性風險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新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標準出臺之前,銀監會也多次召集銀行進行討論,對之前征求意見稿中的內容做一定修改,其中包括了簡化一些流動性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方面的表述,增強了操作的靈活性,即在流動性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及報告路線方面進行了調整。而更重要的是,對於商業銀行來說,取消存貸比監管指標這一硬性規定更具有現實意義。”某國有大型銀行風險管理部風險評級管理處處長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