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最讓人擔心的劇情,就是撙節措施所引起的深度衰退,並未讓南歐國家恢復競爭力,反而讓這些國家的償債能力徹底惡化。
「過去兩年間,希臘經歷多次更迭的政府已被迫做出好幾回合的撙節措施。但希臘每一項重要的經濟及財政指標均告惡化。」
伊爾艾朗專欄/撙節協議 還是會破局…
|
![]() | ||
| ||
經過一拖再拖的談判後,希臘總理帕帕德莫斯終於在9日宣布針對一項新的調整計畫達成協議。種種跡象顯示,這是一份勇氣十足且雄心萬丈的協議,內容包括更加痛苦的撙節措施,鉅額的官方融資,以及民間債權人減記債權。但造成這種局面的整個過程卻令人憂心忡忡。這項協議非常可能重蹈前幾次的覆轍─亦即基於諸多原因,在幾個月內就告崩解。
但所有官方所提供的融資,對改善希臘的長期展望卻幫助不大,而且不但無法吸引到新的民間融資,反而使一些民間債權人在投資到期時能夠在本金無損之下逕行贖回走人。在此同時,仍持有希臘公債的投資人則抱怨從去年十月被要求減記債權 21%開始,每次當他們同意被「剃頭 (減記債權)」時,就會有其他方面介入,要求他們減記更多。
第二項使談判程序更加複雜的因素,則是所有參與談判的相關方面,對調整計畫都不須承擔完全且充分的責任。這可能再次證明一個問題。由債務危機的整個歷史顯示,既然缺乏「所有權」,就表示沒有說服力。因此這些當事人 (他們包括政府領導人,歐洲央行及IMF,或是代表民間債權人談判的代表們)發現他們很難說服後台老闆接受談妥的協議。難怪當他們向各方面提出必須付諸執行的協議之後,往往又會被打回票。
「所有權」不足,也使得調整計畫在執行過程中難以進行必要的修正。只有真正的天才,或是運氣極佳,才可能擬就一份設計得完美無缺的希臘調整計畫。基於希臘本身及全球經濟的情勢變動不定,因此任何談好的協議在執行階段均需要調整,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結果。如果沒有說服力,這些修正恰好能讓一項原本就不完美的計畫有機會被揚棄,而不是對計畫進行調整及改善。
希臘所需要的,當然是大規模的經濟、財政及結構性調整。要重新建構這一切,當然很不容易;而且風險也甚高。我擔心這項協議還不是終點。在未來幾個月之內,參與談判的各個當事人又可能再次回到談判桌上大吵特吵,而希臘只能眼睜睜地繼續踏入深淵之中。
(作者Mohamed El-Erian是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編譯任中原)
【2012/02/11 經濟日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