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提格里茲專欄/美勞動市場 走得很辛苦
|
| ||
觀察今日美國勞動市場的人,無可避免都會得出仍然「舉步維艱」的結論。上周五的就業報告顯示,工作年齡層的美國人就業只增加0.1個百分點,只有區區58.6%,是1980年代初的不景氣以來僅見的低水準,想找全職工作卻找不到的美國人多有2,300萬人。美國的就業缺口(job deficit)高達1,500萬人,也就是要趕上勞動市場新加入者所需的額外工作。
獨立的國會預算處(CBO)較樂觀,預測到2018年可達完全就業。
等去槓桿結束後,我們可能回到「正常」的成長率,但要降低失業有賴長期超越正常水準的成長。然而,有三個「失去的需求」(比較2007年而言)讓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家庭儲蓄率在2007年是零,今日即便完成去槓桿和金融體系完全修復,儲蓄也很難回到以前的水準。
我們也不應期待美國消費者「回復舊觀」,我們應該擔心他們會不會「重現」,後者意味他們將已恢復理性,過去曾導致奢侈成風的金融體系也已恢復健康。
此外,正如大蕭條使經濟從農業轉向製造,大衰退則使經濟從製造轉向服務。生產力成長加上比較優勢改變,導致製造業就業無可避免的萎縮。市場本身無法管理這麼劇烈的經濟轉型。
遺憾的是,很少有針對根本結構問題的作為。在不景氣期間薪資無法跟上通膨,確實在許多方面讓美國的不平等更加惡化。
第二,對經濟不靠政府支援可以很快復原的自滿。雖然不景氣總會結束,但不應以此自我安慰。第三,是我們接受超過7%的失業率無法避免。
如果我逆耳的預言證明是錯的,刺激措施仍可削減。但如果證明是對的,而我們卻做得太少,我們將抱憾終身。
(作者Joseph Stiglitz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