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2012/3/18 被迫退而不休 (二戰嬰兒退休潮!不怕沒工作 只怕沒人做)

第三篇關於人口趨勢的報導,更精確一點的數據:2007年,戰後嬰兒潮世代約52歲。所以2015年以後,大量勞動力會消失,另一方面,大量職缺會出現,可望解決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問題。這樣的推論正確嗎?


戰後嬰兒潮這批人在次貸風暴中應該受傷慘重,套在房子上的虧損想必不少,原本利用房貸refinance來支付小孩昂貴的大學學費、利用投資房地產想多賺點退休金的族群,應該正是戰後嬰兒潮這批人,因此可以想像,他們正是次貸風暴的重災戶。想像中的美好退休金沒了、計畫中的提早退休也夢碎了,那段前所未見的繁榮年代只帶來無法負荷的債務,以及縮水的資產。當然,接下來就是,延遲退休。


歲月逼人,退休年齡到了,公司不可能留你,終究要打包走人。於是只能另覓低階低薪的工作撐著。其實對整體職缺的釋出並無幫助,只是高階工作空缺增加了,低階工作的競爭者變成有增無減。經濟體不僅必須消化每年新增的年輕勞動力,還必須消化這批被迫「退而不休」的勞動力。就業市場的情況恐怕不如本篇作者想像那樣樂觀。


尤有甚者,原本戰後嬰兒潮退休後的增加儲蓄、減少消費的行為,會因為金融海嘨而提早在退休前就發生,這是為了還債與彌補投資房地產的虧損。因此戰後嬰兒潮減少消費對經濟的衝擊時程,原本預估是2015年左右,在考慮金融海嘨的影響時,衝擊時間必須提前。


二戰嬰兒退休潮!《MarketWatch》:不怕沒工作 只怕沒人做

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2012-03-16  
我們正在步入一個時代,一個消滅工作的企業將會受到讚頌的時代。
這種改變來自「沒有足夠的職缺滿足所有的勞工」到「沒有足夠的勞工滿足整體工作量所需」的情勢逆轉。
《MarketWatch》報導,根據住戶統計調查,從 2000 年底,美國 45 歲以上的勞工從 4920 萬人劇增 1390 萬人,攀升至 6310 萬人;25 到 44 歲的勞工卻從 6790 萬人掉了 680 萬人,剩下 6110 萬人
嬰兒潮世代於 2000 年邁入 45 歲,在分配圖表上,從 25 – 44 歲的群組出走,正式加入 45 歲以上俱樂部。2008 年經濟衰退推遲了勞工退休年齡,同時,也延緩了千禧寶寶的職場生涯。從 1960 年代晚期開始逐漸降低的出生率,無法完全填補嬰兒潮留下的 20、30 年齡群組的空白。
25 – 34 歲的勞工數量在 1989 年達到高峰,正是嬰兒潮世代(1955 年出生者)年齡屆滿 34 歲的時候。
35 – 44 歲的勞工數量在 1999 年達到高峰,正是嬰兒潮世代年齡屆滿 44 歲的時候。
45 – 54 歲的勞工數量在 2007 年達到高峰,正是嬰兒潮世代年齡屆滿 52 歲的時候。
2007 年經濟衰靡以來,惟有 55 歲以上的年齡群組呈現大爆發。但在某些時間點,唯一成長的曲線也會突然止步。在人們邁入將近 60 歲時,勞動參與率跟著劇烈下滑,隨著今年嬰兒潮世代將陸續迎接 57 歲生日,勞動市場也將有所反映。
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國內經濟復甦可望釋出多於 25 萬個工作機會,這對目前清冷的勞動市場而言當然是天大的好消息,但當二戰時代出生的嬰兒也到了該含飴弄孫、安享天年的時刻,有足夠的青壯年勞動力能夠適時彌補大批快速孳生的空缺嗎?花旗銀行、美國銀行、AT&T、奇異這些嬰兒潮世代誕生的典範企業找得到充裕的優秀人才取代退休潮遺留的位置嗎?
嬰兒潮大舉退休的趨勢不會影響Facebook、LinkedIn、Google 和 Apple 這些本就充滿年輕朝氣的企業,但是公家機關、位於郊區或鄉村的醫療和教育等就業年齡層偏高的產業就岌岌可危。
自動化是必要的,高科技公司和工程單位消滅工作也是必要的。富士康啟用機氣人大軍取代十萬勞工只是揭開序幕,而且這種潮流沛然莫之能禦。
1982 年開始的景氣復甦並未降下等量甘霖,2008 年的經濟衰退也未在所有人身上鑿出深度相同的傷痕,當前的回春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暖風吹拂。人口統計學和科技會在未來的就業市場扮演舉足輕重的要角。
別停滯在過去的錯誤中裹足不前,現在該是放眼未來,做好準備的時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